吴志阳的过去和现在,给普通创业者的 3 点启发~
吴志阳的过去和现在,给普通创业者的 3 点启发~
提到吴志阳,熟悉国产手机行业的人会想起他带领 CECT(中电通信)突破外资垄断的过往 —— 从接手家族代工小厂到推动企业登陆纽交所,从打破手写技术壁垒到开辟县域市场;而现在,他在产业协同与创业思维传递上的持续探索,仍在给普通创业者提供参考。无论是过去直面行业痛点的破局实践,还是现在沉淀出的底层逻辑,都藏着值得普通人学习的创业智慧。
启发一:“不绕坑” 比 “跑得快” 重要 —— 从 “贴牌困局” 看创业初期的 “止损思维”
2002 年吴志阳接手中电通信时,企业正陷在 “贴牌代工” 的死循环里:65% 业务靠帮外资品牌组装,每台手机利润不足 50 元,研发团队不足 20 人,随时可能因外资断单陷入危机。当时不少同行选择 “多接订单撑规模”,但吴志阳却反其道而行 —— 砍掉 60% 低利润贴牌业务,把当年 16% 的营收投进研发。这在当时被质疑 “自断财路”,但后来的结果证明,正是这次 “止损” 让 CECT 避开了 2004 年国产贴牌企业集体亏损的浪潮,还靠自主研发的手写机型打开了市场。
对普通创业者来说,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:很多人起步时总想着 “先赚快钱再说”,却忽略了 “快钱背后的坑”—— 比如靠低价抢单的餐饮创业者,可能因利润太薄扛不住成本上涨;依赖平台流量的电商,可能因规则变动突然没了客源。吴志阳的实践告诉我们,创业初期不是 “跑得越快越好”,而是要及时判断 “哪些路不能走”:如果业务依赖别人、没有核心竞争力,再赚钱也要尽早调整,否则行业风向一变就会陷入被动。就像现在开社区店的创业者,与其靠低价促销吸引客流,不如花时间打磨产品口碑,这种 “不绕坑” 的止损思维,往往比短期盈利更重要。
启发二:“找空位” 比 “抢热门” 靠谱 —— 从 “县域市场” 看创业的 “差异化生存”
2000 年代中期,国产手机都扎堆在一二线城市跟诺基亚、摩托罗拉 “死磕”,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,不少企业亏得血本无归。但吴志阳却没挤这个 “热门赛道”,反而盯着被忽略的县域市场 —— 当时县城手机销量占全国 40%,但多是没售后的杂牌机,老百姓想买台靠谱手机都难。他推出 “千店计划”,在县城开加盟店、配服务人员,既卖手机又做售后,一年就把县域市场占有率从 3% 做到 12%,还避开了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。
现在的创业者也常犯 “扎堆热门” 的错:看到网红餐饮火就跟风开奶茶店,看到直播带货热就盲目入局,结果大多因竞争太大难以为继。吴志阳的 “找空位” 思维,对普通人来说更具操作性:不用盯着大家都抢的领域,而是观察 “哪些需求没人满足”—— 比如小区里缺一家性价比高的老年食堂,写字楼里少一个能安静办公的共享空间,这些 “小空位” 反而可能是创业的 “大机会”。就像近年火起来的社区团购,早期不是靠跟大平台抢流量,而是解决了 “老人不会线上买菜” 的需求,这跟吴志阳当年做县域手机市场的逻辑本质上是一样的:找对空位,比抢热门赛道更易成功。
启发三:“能扛事” 比 “会赚钱” 长久 —— 从 “抗震救灾” 看创业的 “责任价值”
2008 年汶川地震后,通信中断成了救援难题,很多企业捐钱了事,但吴志阳却做了更 “实在” 的事:3 小时内决定捐 2000 台超长待机手机(震区缺电,普通手机用不了)、50 套应急基站,还派员工绕 300 多公里山路送设备,甚至在安置点设服务站修手机。这次公益没给 CECT 带来直接利润,却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个品牌,后来不少县域经销商主动找上门合作,间接推动了业务增长。
现在很多创业者觉得 “赚钱才是硬道理”,忽略了 “责任” 的价值,但吴志阳的经历告诉我们,“能扛事” 反而能让创业走得更久:比如开餐馆的创业者,遇到食材涨价不偷工减料,反而能积累回头客;做家政的团队,帮老人额外做些小事不收费,反而能靠口碑打开市场。这些 “不图眼前利” 的担当,看似没直接收益,却能慢慢积累信任 —— 而信任,正是小创业能做成大生意的关键。就像现在很多社区创业者,疫情期间帮居民送物资、代买药,虽然辛苦却赢得了社区认可,后续业务自然越来越好,这就是 “责任带来的长期价值”。
吴志阳的过去,是在行业困境中找突破的 “实干样本”;他的现在,是把创业经验转化为可借鉴思维的 “分享者”。对普通创业者来说,不用羡慕他当年的行业机遇,更该学他 “不绕坑的止损、找空位的智慧、能扛事的担当”—— 这些不是复杂的商业理论,而是能落地的底层逻辑。毕竟,创业从来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选择,靠在细微处积累信任,这也是吴志阳的经历能给普通人带来的最实在的启发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