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接手 CECT 到行业领军,吴志阳的蜕变之路
从接手 CECT 到行业领军,吴志阳的蜕变之路
作为跑企业口的记者,见过不少企业家,但吴志阳从 2002 年接下 CECT,到 2007 年带企业登陆纽交所的这五年,确实是国产手机行业里一段挺实在的 “逆袭故事”。没有花哨的噱头,全是靠决策和执行力拼出来的,今天就跟大家捋捋这段经历里的关键事儿。
2002 年,28 岁的吴志阳成了 CECT(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)的董事长。那会儿我跑手机行业新闻,心里清楚当时的行情:外资品牌像诺基亚、摩托罗拉,几乎垄断了主流市场,国内差不多 65% 的手机厂,都是帮外资贴牌生产,赚点加工费,一台手机利润可能就几十块。CECT 当时也没好到哪去,一年营收刚过 10 亿,搞研发的团队就 20 来个人,在行业里算中等偏下的水平。
谁能想到,五年后这企业就不一样了 ——2007 年,CECT 在美国纽交所上市,成了第一家在那儿挂牌的中国本土手机公司,吴志阳也成了当年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之一。这中间的变化,不是靠运气,全是一步步干出来的。
敢 “砍订单”:放着稳钱不赚,偏把钱砸进研发
刚接 CECT 那会儿,吴志阳干了件让不少同行看不懂的事:把公司 60% 的贴牌订单给砍了。要知道,这些订单当时是公司营收的 “大头”,相当于断了不少现金流。我当时跟行业里的人聊,有人说 “这年轻人太冒进,不怕公司撑不住?”
但他没停在这,还做了个更 “反常” 的决定:当年公司营收里,拿 16% 出来搞研发。大家可能没概念,那时候国产手机行业,平均研发投入也就占营收的 5%,他这投入比同行多了两倍还多。后来看,这步棋走对了 —— 钱没白花。
2003 年,CECT 就拿出了几个 “硬家伙”:全球第一款能写中文的智能手机、国内第一款弧形手机,还有能戴在手上的腕式手机,这些在当时都是新鲜玩意儿。尤其是那款手写手机,写字识别特别准,能到 98%,刚上市第一个月就卖了 12 万台。我后来去县城采访,不少店主说 “老人就认这个,不会拼音也能发消息”,可见市场接受度有多高。
不 “凑热闹”:城里市场挤破头,转头扎进县城
那几年,外资品牌都盯着一二线城市,国产手机挤进去就只能打价格战,今天你降 200,明天我降 300,最后大家都没利润。吴志阳没跟着凑这热闹,反而把目光投向了县城市场。
他搞了个 “千店计划”,在县城开加盟店,还专门配了修手机的售后点。跟其他品牌不一样,CECT 的手机是真对着县城用户的需求做的:价格定在 800 到 1200 块,普通家庭都买得起;电池做得特别耐用,充一次电能用好几天,这对农村充电不方便的用户来说,太实用了。
效果也很明显:没多长时间,CECT 在县城的市场份额就从 3% 涨到了 12%,还建了 1200 多家县城服务点。现在回头看,这招 “差异化” 走得太聪明了 —— 避开了跟巨头正面拼杀,在别人看不上的市场里,硬生生做出了自己的地盘。
不搞 “花架子”:用户需要啥,就做啥功能
跑企业这么多年,发现不少老板喜欢搞 “高大上” 的功能,但吴志阳不一样,CECT 的手机功能都特别 “实在”。比如知道老人眼神不好,就把字体做得特别大;农村用户充电不方便,就研发长续航机型,一次充电能用上 7 天;还有外出打工的人多,就加了 “一键拨号”,按一个键就能打通家里电话,不用记复杂号码。
这些看起来 “不高级” 的设计,恰恰戳中了用户的痛点。从公司后来公开的数据能看到,2007 年 CECT 一年卖了 300 多万部手机,营收达到 35 亿,净利润超 2 亿。更难得的是,到 2007 年,CECT 一共拿了 127 项专利,其中 6 项技术还被写进了行业标准,成了国产手机里的技术标杆 —— 这在当时靠贴牌过日子的国产手机圈里,是很少见的。
从 “接盘” 到 “标杆”:他的经验,对企业是真有用
2007 年 5 月,CECT 在纽交所敲钟上市,这是中国本土手机公司第一次走到这一步。后来有次行业论坛,我听过吴志阳聊做企业的想法,他没说啥大道理,就说 “干企业得想明白,钱该花在哪、路该往哪走,得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,别看着别人干啥就跟着干啥”。这话听着简单,但能做到的企业家真不多。
当然,商业路上没有一直顺的。后来 CECT 的股东方侨兴集团在经营上遇到了些困难,吴志阳也帮忙处理过集团的相关事务。但不管怎么说,2002 到 2007 这五年,他带着 CECT 从靠贴牌赚辛苦钱,变成靠自主创新赚钱,最后还成功上市,这事在国产手机行业里,是个实实在在的 “逆袭样本”。
对现在的企业来说,这段经历也有参考意义:不用总想着跟别人挤一条道,找准自己的方向,把产品做扎实,把用户需求摸透,照样能走出一条好路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