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在京召开
8月22日,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。本届大会以“系统解决方案升级 驱动制造模式革新”为主题,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(以下简称“联盟”)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电子标准院”)共同主办。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、副部长辛国斌,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,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、李培根,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,电子标准院院长杨旭东等出席大会。会议由联盟秘书长、电子标准院副院长范科峰主持。
辛国斌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,过去十年,我国智能制造在智能工厂建设规模、解决方案能力跨越和标准引领支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他强调,面对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技术浪潮,应紧抓战略机遇,加快建设创新引领、安全可靠、开放协同的解决方案体系。一要强化技术融合,打造具备自学习、自决策能力的行业解决方案,推动企业研发、生产、管理全流程智能化转型;二要夯实产业基础,推动国产高端装备、工业软件和先进网络技术集成创新,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生态引领力的领军供应商;三要拓展全球合作,与“一带一路”“金砖”等国家建立健全技术交流、标准共建与人才合作长效机制,共建开放包容、互利共赢的全球智造生态。
联盟轮值主席顾晓山致欢迎辞,他表示,作为供给侧培育的中坚力量,联盟始终牢记使命担当,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,持续推动供应商能力建设与服务创新。截至目前,联盟已搭建起覆盖26个地方和11个行业的智能制造服务网络,通过扎实开展供应商能力等级评定、智能制造进园区、产业供需对接等工作,不断擦亮智能制造服务的“金字招牌”。面向未来,联盟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,凝聚共识,集成资源,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
周济主任在《建设强大的智能制造系统建设队伍》主旨报告中强调,智能制造本质上是一个人-信息-物理系统,核心关键在于“人”,必须培养和造就智能制造高质量人才和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队伍。他指出,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智能制造的主要建设力量、应用实施的重要推动者和自主供给的核心支撑,在智能制造发展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。同时,他对联盟工作给予高度认可,将其称为“智盟”,支持成为我国智能制造建设力量的组织者和推动者,为打造强大的系统建设队伍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。
李培根主任在《数字孪生:智能工厂的关键》主旨报告中指出,数字孪生是信息物理系统(CPS)与数实融合理念的深度体现,正从根本上重塑智能制造的未来路径。他指出,真正的智能工厂需将数字孪生贯穿于企业研发、生产、服务等全过程与全链条,通过AI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支撑,为企业构筑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坚实支撑。
杨旭东院长作题为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升级 驱动制造模式革新》主题报告,报告系统阐述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技术演进路径、应用成效及其对制造模式变革的引领作用,对解决方案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。余晓晖院长作题为《智能工厂发展趋势与思考》主题报告,报告从技术演进与应用实践角度,分享了智能工厂的发展趋势与前瞻思考。
会上,举办了智能制造标杆企业(第九批、第十批)授牌仪式。截至目前,联盟已累计培育遴选69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,树立了各行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优秀典范,为核心技术推广和制造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案例。
大会正式宣布启动“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等级认证”工作。认证工作由联盟联合第三方权威机构共同开展,将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和认证规范,从技术能力、服务水平和合规性等维度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评估,助力供应商能力提升,支撑智能工厂规模化建设。
会上,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、中机六院、北自所、国机集团、中科曙光、和利时、鼎捷软件、山东新松、浪潮智能、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及电子标准院等单位代表共同上台,联合发起《共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良性发展生态》倡议。重点围绕自律共进、创新驱动、产教融合、协同共生四方面内容,现场签署倡议书,以实际行动凝聚产业共识,助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高质量发展。
在主题报告环节,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王振林,中国一汽智能制造部总经理余文超,中国电信集团产业互联网技术总监张东,上海宝信软件副总经理钱卫东和中控技术首席专家赵路军,分别分享了不同行业、专业领域系统解决方案的创新实践。
大会同期举办多个分论坛,参会代表分别围绕“AI+制造”、解决方案出海、产教融合创新、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等话题,共商共议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展路径。来自吉林、贵州、海南、云南、广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新疆、山东、厦门、天津等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领导,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、国际智能制造联盟、中国机电一体化协会、中国信息协会、安徽省数字化转型专家委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、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,联盟分盟与成员单位,智能制造标杆企业,新华网、光明网、经济日报、中国科技日报、中国工业报等超500人参加会议,约45万人次线上观看了会议直播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