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30万净利俱乐部”加速扩容,熊大爷要把85%门店都拉进来
竞争“红海”中的中式快餐再报最新“战绩”。
记者今日从现包饺子头部品牌“熊大爷”获悉,其全国在营门店已突破1200家,并正式提出“85%门店年净利润超过30万元”的品牌愿景;此外,公司还将启动新一轮扩张,剑指2000店大关。凭借“社区刚需+全时段产品矩阵+数字化高效运营”的组合打法,熊大爷正把一盘现包饺子做成高频复购、规模盈利的抗周期样本。
社区刚需×全时段×高坪效
45m² 小店跑出 30 万+ 年净利抗周期模型
熊大爷把“店址”当成第一产品:优抢社区出入口必经之路的点位,尽可能锁定居民一天五趟“回家动线”。
相比商圈铺位,社区店租金更低、合同年限更长、客流不受节假日波动、营业时长不受限制,落位成本更低、品牌矩阵战略更清晰,为后续加密提供“可复制模板”。
有了稳定客流,总部结合消费者需求,重构菜单:早餐蒸饺+豆浆,午晚餐现煮饺子+粉面盖饭,夜宵卤味+小菜,16小时无缝衔接。 SKU虽不断在精简,却覆盖全时段刚需,同一批设备、同一班人马,把“一日三餐+夜宵”全部吃透。
店内设计融入“一分钟动线”巧思:从进门点单、扫码支付到取餐离店,动线一气呵成,入口即见电子菜单屏,3步直达收银台;后厨采用“一字型”或“H型”流水线,煮制、出餐、打包三区无缝衔接,员工转身即可完成工序,减少往返时间。外带、外卖、堂食“三箭齐发”,让一分钟动线直接转化为高坪效,真正把“每一平方米”都变成“每一块钱”,打造抗周期门店模型。
自建工厂x产地直采x原料升级
熊大爷供应链“三把刀” 让成本下山 品质上山
选址之外,熊大爷“成本下山、品质上山”的供应链三把刀为门店打下坚实盈利基础。
2025年,熊大爷成都智慧生产基地(一期)正式投建,人均产能、单吨能耗大幅直降,门店依旧“现包现煮”,后台却通过集约化把加工利润留在自己手里,“省下来的就是加盟商赚到的”。
而1200家门店的规模效应,让熊大爷与中粮、正大、新疆天山面粉等优质合作伙伴签下年度长协,一次性锁量锁价,跳过多级批发。以新疆天山面粉为例,全年2800小时日照、冰雪融水灌溉的冬小麦,蛋白质达11%,韧性足、麦香浓,采购价却低于市场同级。通过“产地直采+精研细磨”,面粉从磨粉到工厂,比传统渠道时间还短,新鲜度与成本同步优化。
选材上,熊大爷不断升级。精选蛋白含量更高的新疆天山麦粉,面皮筋度增加,入口弹韧;甜玉米只采北纬43°黄金玉米带的灌浆粒,入口香甜;龙须笋则锁定峨眉山1500米非遗产区,膳食纤维更高。从麦田、玉米地到高山竹林全程可溯源,每一批原料都带着“出生证明”进厂。——好食材看得见,也吃得出来,成本降下去,品质升上来,终端自然“买账”。
自研系统×数据化×智能决策
熊大爷把“经验”变“模型”,为万店目标铺就数字高速
数字化亦是门店跨越周期的一把利刃。
当同行还在用“师傅带徒弟”复制经验时,熊大爷已经把一家饺子店变成一台“数据终端”。从选址、订货、排班到食安,总部云端同时驱动1200家门店,让每一次决策都有算法背书。
选址环节,系统会结合社区人口密度、回家动线、竞品距离等12项维度,生成“坪效预测报告”,把传统长达7-10天的市调压缩到1个小时,且选址更优质高效。
运营环节,每个门店都有一个“数字店长”。系统会根据历史销量、天气、节假日自动生成“千店千面”订货单,严控误差,损耗率降至1%。此外,还能同步搜集外卖峰值、堂食翻台数据,详细分割每日时段,用于优化排班建议、岗位组合,提升人效。
数字化也让“小白”快速成长,培训周期10-12天。新员工培训流程采用线上+线下相结合模式,线上训练营“7天分岗智能闯关”,标准化视频教学快速扫盲,还会及时梳理“错题本”,匹配AI教练实战练习;线下师徒带教模式教学,包制速度、克重误差、外形评分等细节即学即测,一目了然。开业后,门店每日经营数据自动汇总成“一张表”,毛利率、客单价等核心指标一目了然,加盟商打开手机就能远程“一屏管店”……
目前,熊大爷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,正在不断优化这套轻量化SaaS系统,为即将到来的万店目标提前铺设一条数字高速公路。
熊大爷创始人刘俊雄曾在公开场合表示:“我们不赚快钱,只做时间的朋友。”因此熊大爷把“让消费者吃得更幸福,让伙伴加速成长,让门店可持续赚钱”的使命写进 KPI。
目前,熊大爷计划门店规模突破2000+,带动万人创业、万家农户增收,带动更多合作人加入“30万净利俱乐部”,用一盘饺子讲好“共赢”的餐饮新故事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